俩人眼里看到的颜色不同, 这是否说明了所谓的"客观"无法达到, 我们嘴里的客观都是主观

问题: 俩人眼里看到的颜色不同, 这是否说明了所谓的"客观"无法达到, 我们嘴里的客观都是主观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 教员是如何看待"认知", 如何看待"客观"的

以下内容选自教员的文章《实践论》

教员的《实践论》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中间隔若干段落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这些理论, 被称为"认知的两次飞跃"

回归问题本身

也就是说, 俩个人看到了两种不同的颜色, 此时对于事物的认知还在感性阶段, 感性阶段虽然依托于经验, 并不一定完全准确, 但是这一阶段必不可少, 有了感性阶段, 人们会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 并逐步创建出真正科学的"概念"和"理论", 人们认识事物会逐步由外而内, 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认识事物客观上真正的"样貌"

也就是说, 虽然两个人看到了两种不通的颜色, 但是随着认知的深入, 人们会逐渐的意识到, 颜色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 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传导了不同强度的电信号刺激, 导致不同人看到的颜色不相同, 而比颜色这种"感性"认知更加准确的是, 波长几百纳米这种数学语言, 可以更加准确的描述客观事物

所以颜色是主观, 光是客观

还能不能更深入? 举个栗子, 我通过400纳米的光观测到了这个事物, 但是这400纳米并不是物体本身发出的, 而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非常喜欢吸收除了400纳米之外其他的光, 导致只有这种光被反射走了, 于是人们看到了400纳米的光, 不同的人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给了大脑不同程度的刺激, 也就是说, 400纳米光甚至不是这个事物的客观属性, 而是一种主观观测结果, 物体本身不具备这个400纳米光

所以光是主观, 不同物质的吸收光谱是客观

还能不能更深入? 为什么不同物质喜欢吸收不同的光? 在量子力学上, 原子周围的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量子轨道上, 不同的量子轨道分属于不同的能级, 不同能级之间的电子可以通过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来跃迁到其他能级, 光(电磁波)被打在电子上之后电子吸收了光的能量, 如果这个能量恰好等于某两个量子轨道的能级差, 那么电子将会利用吸收来的能量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上, 在宏观表现上就是物体吸收了这种能量的光, 不同波长的光子能量不同, 最后剩下的没被吸收的就是被反射出来的光, 反射入人们的眼睛看到不同的颜色

所以吸收光谱是主观测量到的物体的表现, 不同量子轨道的能级是客观内在原因

还能不能更加深入? 为什么不同量子轨道有不同能级, 为什么电子这么听话, 必须呆在特定量子轨道上? 实际上, 现代量子力学发现, 电子不是在类似行星模型的那种轨道上, 而是电子这个物体本身具有不同的能级, 电子拥有的能量只在某些个特定值才稳定, 其余能量值不接受,(电子有强迫症笑死), 人们虽然不能精确的指出来电子到底在哪条轨道上, 但是却用数学语言建立了概率模型, 电子在不同位置的概率大小不同, 电子可以存在于样本空间的任意位置, 只是概率不同而已, 把这种模型称为电子云模型

所以量子轨道是主观模型, 不同能级是电子本身的客观属性

那我们还可以接着问下去, 电子为啥这么强迫症?

再问下去我就不知道了, 但是唯物主义会不断地由表及里不断认识世界的本质


俩人眼里看到的颜色不同, 这是否说明了所谓的"客观"无法达到, 我们嘴里的客观都是主观
http://example.com/什么叫客观/
作者
李小基
许可协议